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每个父母也都并非完人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,所以在这里只想讨论一下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,而并非讨论孩子或孩子爹的本身。
我想,关注咱们微信的爸爸妈妈肯定不会有成天训斥孩子的。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孩子犯了错的时候需要训一下,就像郭涛那样——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树立威严,孩子犯了错一定要教训,这是中国式父亲的最典型的模式。
先来说,这种威严及训斥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。
1. 孩子在挨训的那一刻,变成了低自尊的人
训斥是什么?就是,我高,你低。
因为我的地位比你高,因此我可以批评你,我可以因为你犯的错而责怪你、训斥你。或是,因为你犯了错,所以你是一个比我差的人。
长期挨训挨打的孩子,会变得低自尊,失去自我价值感。
低自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,在监狱里的大多数人,都是极度低自尊的人。
2. 犯了错就像犯了罪,因而丧失创造力
长期受到指责和训斥长大的孩子,会逐渐丧失对生活的创造力和活力。他们不敢再去创造,因为创新会容易犯错。而犯错的记忆对他们来说太可怕了,被父母训斥时的那种感觉,就像犯了罪万劫不复一样。为了不犯错,宁可扼杀对生活的一切创造力,麻木地活着。
3. 怀疑父母的爱
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,而很多父母,对孩子的爱却是有条件的:你乖我才会爱你,你不听话你淘气,我不会爱你。
虽然郭涛没有这样说,而他的行为却会给孩子这样的感受。孩子在小的时候无法理解大人的训斥,他只记住了被训斥的感受,那种感受是不被爱的、不被接纳的。
在上一期《爸爸去哪儿》,从石头的话中,已经证实了这一点。石头不能相信父亲是100%爱自己的,他认为父亲可能有时爱自己,有时不爱自己。我相信石头很真实地坦诚了自己的感受。
在童年时不相信自己得到100%的爱,长大后,会怀疑自己,自我价值感不高。不管成就如何,都会感觉内心有个空洞无法填满。
在网上有看到类似这样的留言,认为男人就应该像郭涛一样当父亲,这才是爷们。
在这里不讨论爷不爷们的事情,只讨论:不教训,是否会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?
1. 大人眼中的犯错,其实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道路
在前两期,石头因为不小心把水洒到被子上,被爸爸教训了一通,念叨了很久。本来这个行为是任何6岁孩子都有可能出现的状况(大人有时也会啊)被爸爸认为是“淘气”、“调皮”。
在孩子一方,他无法理解爸爸的焦虑和心急,他只感受到来自于爸爸的责怪和埋怨。
如果不犯错,那就不叫“孩子”了。何况,这并非孩子的错。
经验是不断尝试、不断犯错积累而来的,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成熟的成人。
2. 和孩子一起积极解决问题,而非责怪
我们允许孩子犯错,但是同时也要孩子对结果负责。
就像把水洒到被子上的事情,我们可以怎样做呢?我们从石头的表情上能看出来,他其实心里已经挺懊恼的了。
因为孩子已经6岁了,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例如,我们是否可以把被子放到暖气片上烤一烤?用干布擦一擦行不行?我们能不能借到一个吹风机,把湿的被子吹干?
一起讨论出结果后,和孩子一起执行,这样,孩子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,在以后的生活中,他会有了处理突发问题的经验,也有了在做一件事情前能想得到后果的经验。
3. 在孩子解决完问题之后,抱抱孩子,由衷地感谢他
假如孩子借来吹风机,父子一起把被子吹干;又或者孩子把地上的水擦干,类似这样,把问题解决完之后,大人可以抱一下孩子,谢谢他帮忙一起解决了问题。
我们可以在不损害孩子的自尊的基础上,平等、平和地来解决问题。
由于孩子得到了尊重、得到了关爱,长大之后,他才会同样地尊重身边的人,关爱身边的人。
而这个尊重他、关爱他的大人,不需要呵斥和训斥,就可以轻易地成为孩子眼中的权威。
孩子会非常信服、非常爱护,也会顺从于这个权威。可以参考Kimi和他爸爸的关系,或天天与他爸爸的关系。
这样的孩子,不但不会无法无天,反而他们会相当自律。
而由大人打骂训斥而变得听话乖巧的孩子,在没有大人或约束人在场的时候,也许会加倍地出现破坏原则行为。——这叫“他律”。(如中国式过马路、闯红灯)
比起让孩子知道“自己错了”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长起解决问题的能力,同时建构起孩子完整的人格。拥有完整人格的人,他的人生将是充满活力,充满创造力的。
评论